这个六一 与爱同欢
故吴起峭刑而车裂,商鞅峻法而支解,治国者譬若乎张琴然,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急辔衔者,非千里之御也。
) 进入 韩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儒学 基督教 。]当然,孔子的悟道是随着他生命的成长、人格的提升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这就是他所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如《中西元典对读》第三课人不知而不愠,他认为是讲的是人与神的关系。只是孔子尚不清楚道究竟是什么,而保罗亲眼看见过这道,就是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总之,儒家与基督教是不同的两大文化体系。这是由于他们对天(神)的本性还不太了解。比较起来,与孔子同时代的老子也是是通过对礼乐文化的历史反思来悟道的,然而他悟出的则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
这完全出于对别人的同情与尊重,而不是将别人作为工具去对待。国家亡了还可以复兴,文化亡了就全完了,这已经成为常识。他的学术旨趣是述而不作,即对古典文献只是整理而不是创作,实际上是在整理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有述有作述中有作,开创了经学传统,使儒家学说有深厚的学术基础和学统。
孔子的礼主要传承自西周礼乐而来,《礼记·中庸》载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杨向奎先生在《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一书中说:没有周公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的传统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周公的贡献和周礼尽在鲁,对于儒学产生于鲁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晚周公500年后的孔子深受周公礼乐文化的影响。他是说,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在综合吸取夏商二代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所以我愿意推行西周礼制。
创立儒学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远的根源是尧舜禹,近的根源是夏商周三代,尤其是西周礼乐文化传统,现实的动因就是他那个时代的儒这一文化人或知识分子群体。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孔子创立的儒学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正统。
他不但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而且编撰了《诗》《书》《礼》《易》《乐》和《春秋》6本教材。孔子经过整理发掘这些典籍的思想蕴涵,同时用它们来教育学生,全面地继承上古以来的传统文化。编撰六艺,继承周礼 孔子出身于殷商贵族家庭,其先祖正考父曾辅佐过宋戴、武、宣三世,精于礼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他少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成年后又长期生活在鲁国浓郁的礼乐文化环境中,深受礼乐传统的熏染,又谦虚谨慎,勤学好问,入太庙,每事问,积累了丰富的礼乐知识。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孔子把自己当时所能够见到的古代典籍差不多都进行了整理,形成了被后人尊为经典的六经。在他晚年,迭经坎坷,身心俱疲,伤感地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他还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如果有谁用他治国,他就要在东方推行西周的政治制度,重建西周那样的国家。这两种模式的理想程度不同,前者是最高理想,后者是一般理想。
所以,发源于陕西的西周礼乐文化才是儒学的直接源头。孔子及其后儒都以尧舜之道为最高理想,因为尧舜实行禅让,禅天子之位于贤能之人而不传其子,体现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由大禹以后,即由五帝到三王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其根本就是由公天下到家天下,禹、汤、文、武、周公治国平天下主要就是依靠礼仪法度。
孔子毕生把实行尧舜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恢复西周礼乐文明盛世作为他的终生追求。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
这就是说孔子远则推崇尧舜时期的大同理想,近则遵守西周初期文王、武王时的礼仪法度。他承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业绩而来,对上古历史进行反思和总结,把历史的经验加以理论化、体系化,这样就形成了儒学。孔子出生于周公封地的鲁国,但他所处的时代则是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孔子非常忧虑,向往周公之治,试图复兴周礼,重建社会秩序。《礼记·中庸》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还特别阐发了礼乐文化的内在精神,他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认为玉帛、钟鼓是礼乐所不可少的,但只是限于形式是不够的,要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如仁、义、孝、情、恭、敬、中、和等。孔子的学说有两大支柱:仁和礼,而把二者结合为一体的是中庸—中和之道。
朱熹注:祖述者,远宗其道;宪章者,近守其法。离开了这些精神内容,礼乐就成了没有任何意义的并异化于人的空洞教条。
这样,以仁为支柱的修己之学与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被以中庸为基本原理的中和论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正因为如此,现代以来有许多著名学者把孔子看成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泰山北斗,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言: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圣人。
这两个时代治理模式不同,前者以道德之治为主,后者以礼乐之治为主编撰六艺,继承周礼 孔子出身于殷商贵族家庭,其先祖正考父曾辅佐过宋戴、武、宣三世,精于礼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他少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成年后又长期生活在鲁国浓郁的礼乐文化环境中,深受礼乐传统的熏染,又谦虚谨慎,勤学好问,入太庙,每事问,积累了丰富的礼乐知识。
他承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业绩而来,对上古历史进行反思和总结,把历史的经验加以理论化、体系化,这样就形成了儒学。孔子毕生把实行尧舜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恢复西周礼乐文明盛世作为他的终生追求。朱熹注:祖述者,远宗其道;宪章者,近守其法。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孔子及其后儒都以尧舜之道为最高理想,因为尧舜实行禅让,禅天子之位于贤能之人而不传其子,体现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由大禹以后,即由五帝到三王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其根本就是由公天下到家天下,禹、汤、文、武、周公治国平天下主要就是依靠礼仪法度。离开了这些精神内容,礼乐就成了没有任何意义的并异化于人的空洞教条。
他还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如果有谁用他治国,他就要在东方推行西周的政治制度,重建西周那样的国家。孔子把自己当时所能够见到的古代典籍差不多都进行了整理,形成了被后人尊为经典的六经。
文王、武王时的礼仪法度其实也就是周公之道。杨向奎先生在《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一书中说:没有周公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的传统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
孔子对周有特别的感情,就是因为西周离孔子最近,周的礼乐文明文献资料保存的要比夏商为多。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在他晚年,迭经坎坷,身心俱疲,伤感地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来源:《学习时报》,2018年6月13日 进入 韩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周礼 孔子 儒家 。
孔子还特别阐发了礼乐文化的内在精神,他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认为玉帛、钟鼓是礼乐所不可少的,但只是限于形式是不够的,要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如仁、义、孝、情、恭、敬、中、和等。在他看来,周礼是在夏殷基础上的集大成,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出生于周公封地的鲁国,但他所处的时代则是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孔子非常忧虑,向往周公之治,试图复兴周礼,重建社会秩序。这两个时代治理模式不同,前者以道德之治为主,后者以礼乐之治为主。
孔子继承发展了周公的礼乐文化,他与周公精神息息相通,经常梦见周公。中国文化按照5000年计算,到孔子这个时代已经有了2500多年的文化积累。
评论列表